新闻中心

讲座回顾|砺儒茶座:淡茶品真知,清谈畅古今

发布时间:2022-06-11 15:14:00    来源:yl23455永利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创造研究生与各领域学者近距离交流机会,明确人生规划,实现自我价值。yl23455永利研究生会举办“砺儒茶座”学术品牌活动,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三有”高端学术沙龙。


image.png


2022年5月30日下午,由yl23455永利研究生会主办,yl23455永利研究生会承办的砺儒茶座在文一栋332举行。本次茶座以“淡茶品真知,清谈畅古今”为主题,邀请yl23455永利张玉金教授、于奇智教授担任嘉宾学者,由yl23455永利研究生办公室张望主持,yl23455永利吴辛丑教授发表致辞,对到场的嘉宾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吴辛丑教授表示本次砺儒茶座的举办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探讨与沟通的平台,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热点话题,开拓学术思维,也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提升教学质量。yl23455永利特聘研究员、博士后徐诗颖也莅临现场,参与了茶座。


image.png 

茶座现场


image.png 

吴辛丑教授致辞


image.png

image.png


本次砺儒茶座形式新颖,内容前沿,吸引了yl23455永利本科生、研究生40余人参加。张玉金教授围绕“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的话题进行讲座式学术探讨,于奇智教授围绕“文学阅读与人生”的话题与学子们在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嘉宾学者:张玉金

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image.png


  张玉金教授层层深入地分析了出土文献对于汉语史、古代汉语的研究的重要价值。


1.层次分明,解析出土文献的时代地域特点

首先,张玉金教授指出“出土文献的时代地域明确”,出土文献的时代包括三个时代,即文献的形成年代、抄写年代、墓葬年代。就文书类出土文献而言,其形成年代、抄写年代、墓葬年代都比较接近,有些甚至是同时的,如遣册类文献。而古书类出土文献的时代问题虽然较为复杂,但也可以根据墓葬年代确定其时代。出土文献的地域,也涉及三个地域,即出土地域、作者地域、流传地域。文书类出土文献的作者地域、流传地域、出土地域往往是一致的,古书类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则比较复杂。

2.旁征博引,探析出土文献的语料价值

张玉金教授指出,出土文献长期被掩埋在地下,未经流传,能够真实地保留当时语言的面貌,具有珍贵的语料价值。张玉金教授以楚简《老子》和今本《老子》对读,现场为同学们探析了其中用字、用词、语句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由此说明与传世文献《老子》相比,楚简《老子》更接近其原貌。

3.视野开阔,分析出土文献的多学科价值

最后,张玉金教授指出,出土文献研究对于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而应该重视对这种语料的整理和运用。对于文字学而言,用出土文献能够纠正《说文解字》中的一些错误,从而能对文字的形义做出正确的解释。对音韵学而言,出土文献能够解决音韵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推动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对词汇学而言,出土文献能够纠正《说文解字》对于本义解释的错误,为某些词的本义提供例证,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区别古代同义词。对古汉语语法而言,运用甲骨文,可以描绘出殷商时代语法的基本面貌。

 

 

宾学者:于奇智

文学阅读与人生


image.png 


于奇智教授从自己与yl23455永利之缘起娓娓道来,幽默风趣地将话题引入“文学阅读与人生”,从美学、哲学、文学不同角度出发,结合他的个人经历,与同学们漫谈他的人生体悟。


1.文学缘起,引入人生思考

于奇智教授首先讲述了他与yl23455永利的缘起,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于奇智教授作为一位曾经的“外国哲学”教授,与文学学科相遇时的所想所悟。于奇智教授讲到,他曾经在公共管理学院任教,而来到华师yl23455永利后的教学经历让他对文院学子深有感情。

2.美学漫谈,开启诗意之心

紧接着,于奇智教授讲到数学专业的王浩受金岳霖著作的启发,从而转向哲学研究的事例;又提到“美”字的原意和后人的谬传,于奇智教授指出,“美”字被现代人误读为“羊大为美”——可是最初的“美”,是指人头上戴着羊角的头饰,“美”字的意义在历史中不断演变。

那么“美”是什么?于奇智教授以“砚湖”举例,他谈到,美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砚湖”作为美的景物来到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丝丝缕缕的联系,“砚湖”因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成为“美”的一部分,“砚湖”正是由于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的生命中,才真正具有了“美”的意义——或许于奇智教授想告诉我们,“美”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我们以无功利的诗意之心赋予给我们周围的身边的世界的。

3.抽离文本,拥抱现实生活

最后,于奇智教授谈到自己曾教过的一名写诗的学生(已经去世),他不无惋惜地告诫说,同学们在进入写作和阅读的极致境界时,会停留在文字的境界中,文本带给人的情感久久盘旋不能飘散,而同学们一定要“入得进”,也要“出得来”,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现实和时间的流动。

 

聆听了张玉金教授和于奇智教授的分享,同学们收获颇丰。在自由提问和交流环节,大家积极发言,两位教授也为同学们一一耐心解答疑问,进行扩展讨论。其中,2021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詹雯晞提问,如何将当代语言学理论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相结合?张玉金教授回答,要以出土文献为第一位,重视文献阅读基础,同时适当引入现代汉语的理论研究成果。2021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陈云足提问,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看世界?于奇智教授回答,我们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地平线,以具体事物作为观察世界的参照物,将其与心中的信仰相连,通过不断地阅读与学习,营造一个理论的主体,成为理论的代言人,这就是自己的地平线。


image.png 

硕士研究生詹雯晞提问


image.png 

硕士研究生陈云足提问


image.png 

同学们聆听嘉宾学者解答

 

淡茶品真知,清谈畅古今

在学者的引领下

同学们对语言与文学

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

 

image.png 

师生合影

 

很开心能有机会参与到本次yl23455永利“砺儒茶座”的活动中来,与老师和各个专业的同学探讨交流,在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张老师所分享的出土文献知识,还跟随着于老师的脚步在文学的世界游览。我认为这样的跨专业活动特别有意义,作为语言学专业的同学,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既需要理性科学的思维,也需要感性多元的想法,在这次交流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两位学者的专业魅力,也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可以与大家在一起品尝茶点,畅聊学术。

杨凡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本次励儒茶座,于老师关于文学与人生的分享令我印象深刻。老师从卢梭笔下的日内瓦湖联系到我们眼前的砚湖,指出只要我们愿意去与砚湖接触,投入情感,它也能成为我们笔下的“日内瓦湖”。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文学与人生的距离并不遥远,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有一片宁静的湖泊,成为我们的回忆与寄托。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还多次与我们互动,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文学之美,人生之思。在老师亲切随和的分享中,我既收获了知识,也打开了格局。

祁爽 文艺学专业


这次茶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学术交流体验。在品茶畅谈中,我们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期待下一次在淡茶中品真知,在清谈中畅古今。

何映彤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难得有机会与yl23455永利的老师和同学就某个专业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本次茶座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进行语言文献研究的时候,有时候过度重视传世文献,缺乏对出土文献语料价值的认识、教会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去利用出土材料进行研究。感谢张玉金教授解答了我的困惑,讲解了出土语言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价值大小。在利用语言材料的同时,要认识到出土材料时间、出土地域的问题,与传世文献对比研究。感谢组织这场茶座的老师、工作人员和在场嘉宾,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拓宽视野。

毛远翔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摄影│雷艳娟

文案│詹雯晞 曹飞扬

排版│詹雯晞

审核吴辛丑 张玉金 于奇智 何芬芳 张望